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立志的办公室和我想象中没有区别,书籍盈满,错错落落,叠了又叠。让我讶异的是,他能在其中准确随意地找到他需要的书,然后拎出来如数家珍。
“大家小书”这套丛书占据了他书柜的好几层,种类繁多。这是北京出版社的拳头产品,曾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它的编辑宗旨是,提倡大家写小书,让各学科的常识成为我们思考的起点。
丛书每本篇幅都在10万字左右,为的是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著名学者袁行霈在丛书序言中说:所谓“大家”,包含两层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大家小书”开本都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
高立志是这套丛书的主要策划人,在丛书出版二百种之际,高立志又相机推出了“大家小书青春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大家小书’被大量选入,我就想借此契机把适合学生阅读的拎出来,为中国教育贡献点力量,这就是做‘大家小书青春版’的策划初衷。”
和高立志谈话,能深切感受到他的风趣睿智。做书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志趣爱好。他的做书理念融合在他的幽默中,可以支持他滔滔不绝地讲话,而话语里尽是“真金白银”。
读书,入门不正很害人
高立志做“大家小书”的野心,是希望打通20世纪西学东渐以来的学术文脉。他相信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一定是趋同的,而差异部分就像镜子。“想要进步就需要照镜子看看自己,这也是哲学产生的根源。而理解这个镜子之前,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文化遗产不分国界,继承了才是你的,不继承永远不是你的。”这是高立志的理念。
目前丛书做了二百余种,高立志遵循理念自觉地涵纳融通,希望提供给大众一个系统,因为只有了解系统才能知道“传统文化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大家小书”是专业大家写给普通大众读的书,即学术普及,不少书目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民国大家普遍接受过中西教育,他们更知道如何给普通读者讲话,这一点在高立志看来尤为重要。他说:“民国这些人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很细分的学科概念,他们多在传统文化中哺育成长,国学修养后人难以企及。他们又普遍接受过西方教育,把西方思想作为镜子来反观我们的文化,这有极大好处。所以他们一般都善写,写得漂亮大气,那东西当然适合普及。”
当代“大家小书”的作者,很多也为高立志所钦佩。这些作者的共同特点是精益求精。“像刘北成老师,我们给他一个稿子,他的改稿能把每个空间都写得满满的,字还很正,照排的工作人员都能认识。”
“大家小书”有个倾向,阅读对象越低端越跨界,书的销量越好,如费孝通先生的《乡村中国》这样文史哲诸学科都避不开的必读书目。但像《训诂简论》《敦煌学概论》,作者是大家,关心的人相对较少,可对于“大家小书”来说,高立志认为它们也是必需的。
做有传承、能传承的“大家小书”,除了强调“大家”概念,高立志还强调要界定清楚“民科”和真专家,“对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西方文化,都应该采取严谨的态度对待。”而这个严谨的态度,在高立志心目中,就是版本选择和阅读门槛。“我不讳言,很多‘大家小书’虽然立足普及,但都存在阅读门槛。我觉得读书不愿意克服困难,谈不上传统文化弘扬。”对于读一本《左传故事选》就可以谈《左传》,读一本《论语选译》就可以对孔子思想发表高论的现象,在高立志看来非常荒诞,所以他认为急需普及版本学知识。
高立志常逛公园和旧书店。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个盗版书摊,一位老太太正问摊主有没有《论语》。摊主拿一本很大很厚的《论语全集》递过去。老太太看半天说:“原来《论语》长这个样子?”摊主回答:“只有一本《论语》,没有别的《论语》。”于是老太太买下了,嘴里说是给孙子买的。
这样误人子弟的事,高立志评价为“入门不正很害人”。“古书这一块,特别是诗歌,真的是版本重灾区。”这是高立志长期以来的感受,所以他到北京出版社后,立刻把来新夏先生的《古典目录学浅说》放进了“大家小书”。选书,懂一点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看看作者、整理者、译者、出版社,甚至责任编辑,非常必要。如果还是不好辨别,可以看作者简介,“假如作者是做管理学的,他从管理角度切入解读《老子》,而这个读者也是搞管理的,买它就很对路;而如果你想了解的是基本文献或者思想史,那显然买它就不合适。”
做书,反感“速成品”
做书之前,高立志是个媒体人。在江苏《无锡日报》的新闻版面耕耘时,他却总想做些能留存更久的东西。“感觉书比报纸要长久一些,我就在年转入了出版行业。”出版和媒体在他看来是相通的,出版编辑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与新闻编辑一般无二。
高立志曾经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