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国人是如何收集清廷情报的为何说这家报纸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人们常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其实只不过是有文字记录在案的那么一小部分,而相当一部分的历史,则是没有文字记录的暗斗,所以我们读历史,一定要非常谦虚,因为台面之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情报战,是近代历史上军政舞台的一出极为精彩的大戏,而一般老百姓是看不到这台戏的,只有局中人,还有后世的一些历史学家,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但历史学家也受史料所限,任何搞历史的人,也只能无限接近真相,没有人可以拍胸口说,我已经知道了近代史的全部真相,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以晚清为例,早在年鸦片战争,被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时,大清朝堂上上下下的一切就好像是透明人一样,被英国人一览无余了。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英国人又是通过什么手段介入大清政治的?

01英国如何收集清廷机密?

话说年2月,在广州的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内心正忍受着巨大的煎熬,他本来是怀着崇高的理想,来中国传教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仅仅中国人对他没兴趣,比他更早来的其他教派的传教士们,还纷纷地排挤他。

19世纪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不仅仅如此,在广州巨大的生活开销,也让每年伦敦教会给他的英镑的经费,根本就入不敷出。

他已经混不下去了,现在他正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作为一个失败者,默默地回到英国,被众人嘲笑。二是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高级雇员的女儿结婚,同时成为一个间谍,为东印度公司收集中国的情报,但这让他的良心感到不安。

19世纪东印度公司

内心挣扎了许久以后,这位仁兄最终决定向现实低头,娶了东印度公司高级雇员莫顿先生的女儿,同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情报员,获得每年英镑的收入,让他能够在中国继续呆下去。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几年以后,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收入达到了1英镑,而且还有钱在中国做生意。唯一遗憾的一点是,因为间谍副业做得太出色了,他的传教事业彻底荒废了,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只收了5个“信徒”,而且都是特殊用途的“信徒”——间谍。

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么马礼逊是如何帮助东印度公司收集中国的情报呢?很简单,翻译东印度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京报》和《邸报》,上面有皇帝的圣旨,大臣的奏章,知道了这些,就可以把中国了解得一清二楚。

《京报》是从明朝末年开始,由官方允许,私人发行的一种半公开的政务新闻,主要是朝廷想让社会上知道的消息,类似于今天的《人民日报》。

可是那上面登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朝廷的奏折,不仅信息常常不及时,而且选题往往不是社会民生的热点,单单是上面复杂难懂的官样文章,就能直接让大部分读者晕倒。

因为这些政治文件为了留下回旋余地,故意写得晦涩难懂,模模糊糊,而且喜欢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如果古文功底不过硬,根本就读不懂它的含义。所以一个人光是认字,未必看得懂《京报》。

而《邸报》则是朝廷的内部资料,只有官员才能阅读,类似于今天的《内参》,相对来说,更加机密一些。

早在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的时候,英国人就注意到了这两种报纸的存在,他们发现,要了解中国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这两份报纸,比所有的道听途说都更加准确。

左为马嘎尔尼

不过当时清朝规定,这两种报纸严禁传阅给外国人,但是这对东印度公司来说,实在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只要花点小钱,自然就能从清朝政府的低级办事员那里买到。

除了这两个消息来源以外,英国人还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情报来源,就是军机处的各种奏章抄本。

当时各省的封疆大吏,其实在北京都有一个办事处,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收买军机处的文员,把所有官员还没有公开的奏章,秘密地抄录出来,让这些远离中枢的官员们,能及时掌握朝廷的动向,确保自己在政治斗争中获益。

而这条途径,也被英国人发现,他们也出重金收买这些官员身边的师爷们,获得这些情报。所以从嘉庆年间开始,大清王朝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完全透明的。

唯一让英国人头痛的,就是除了传教士以外,基本上没有能够真正搞懂汉语外国人,而这帮人往往又莫名其妙的清高,要他们合作也很不容易。

因此,当马礼逊觉得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东印度公司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人才,立刻就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他们太需要懂中文的人才了,所以他们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马礼逊学中文

年,就在道光皇帝为了新疆平叛的事务,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每一份送在他桌子上的奏折,几个月后,也会出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上。

所以说,文明发展到不同的程度,就会导致双方行事方式的不同,英国人到了这个时候,由于高出了大清一个档次,所以他们对于大清王朝来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实际上根本不用等到年,大清王朝在列强面前就是彻头彻尾的透明人了,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战争其实不用打就已经输了……

悲催的是,而大清王朝一直到了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才知道自己有这个情报漏洞,朝廷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早就没有什么机密可言。

02英国是如何操控大清政治的?

不止收集情报,把清廷当透明人,英国人还有更厉害的一招,那就是直接介入中国的政治。如果把收集他国情报比作偷窥隐私的话,那么直接介入别国的政治就相当于随时闯进别人的卧室,还对主人指手画脚了。很不幸地是,清廷对此一直都是一无所知。

年,有一个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租界转了一圈后,发现这里真不愧是冒险家的天堂,什么都好。可是唯独有一个问题,就是这里没有一家像样的报纸。

美查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于是他另外找了几个在华的英国商人,伍华特、普莱亚和麦洛基,在上海租界合资创办了一家报纸。

他们几个创办的这家私人报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申报》。虽然刚创办的时候,动静并不算大,可是没过几年之后,这家报纸就成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甚至改变了晚清的政治生态,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来说,洋人也不是第一回来中国办报纸了,可是之前的报纸都不太成功,比如早在年,英国人就在上海发行了《北华捷报》,后来改称《字林西报》,可是这份报纸因为不够接地气,主要都是英文写的,受众都是洋人为主,以及清廷一些自带翻译的达官贵人,所以没有引起中国人的注意。

可是这次英国人美查所办的《申报》,目的就是挣钱,所以他们显然不能只为上海的外国人服务,那些人的数量实在是太有限了,满足不了美查的胃口。

所以,美查的目光自然而然投向了中国人,他要挣中国人的钱。一旦他成功了,他的报纸发行量,几乎是没有天花板的。

因此美查决定,这份报纸必须用中文发行,所有的编辑都必须是中国人,要写中国人关心的事情,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去看世界。

但是让《申报》真正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它有一个极其特殊的优势——它是英国人办的,在租界内印刷发行,所以清朝政府管不了它,这让它从一开始就享受了所谓的新闻自由。

有了这个优势,因此《申报》敢于报道很多敏感的内容,褒贬时弊,所以这份报纸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中国精英们的热烈追捧。

《申报》之所以能受到热捧,可不仅仅是因为它敢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更重要的是,它是完全按照现代报纸的方式来办的,它是在中国国内,第一个雇佣了大量的记者,去采访各种时事新闻的现代媒体。

《申报》报道的内容,上至朝廷大事,下至市井生活,它都有所涉猎,所以非常的接地气。再加上它最先使用了标点符号,大量使用白话文,内容轻松易懂,受众面变得更加广大。

比如年,日本侵台期间,它第一时间派出了战地记者去现场采访,及时发回了关于战争的实况消息,甚至比军机处得到的消息都准确。这在中国历史上简直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因此上至朝廷官员,下至黎民百姓,全都成了这份报纸的热烈拥趸,连慈禧太后都是每期必读。

所以,当朝廷发生了关于塞防和海防之争以后,《申报》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它把双方的观点全都公开登在报纸上,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