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http://www.bcpianos.com/谁都会说中国话,但谁都了解中国话吗?有趣的语言文字,是中国人最大的骄傲。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太强大了,从不同方向解读就有不同的含义。除了官话之外,还有那么多种方言。也正因如此,也会产生很多争议和谣言,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就很能答疑解惑了。
《东言西语》是一本好玩的语言类科普书。装帧就很有趣,书皮拆开,是旧报纸的样子。又有很多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化的有趣干货,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主要科普了一些语言文字、语音差异和文化演变等,比如普通话和方言的发展、古音古字的演变发展、姓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语言系统等等。也科普了长久以来的一些争议和疑问,拒绝刻板印象,拒绝谣言。
方言和普通话答疑解惑
1、粤语是否保留了更多古音?
有人说粤语和福建话,现在听着像鸟语,但却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对,却不全对。这两种方言虽然保留了一部分古音,但与中原古音并不相同,古代主流语言还是中原古音。
2、台湾腔是怎么出现的?
早期台湾腔与现在大不相同,早期的大陆播音腔与现在的也很不同,早期广播体现的是社会上层人士的口音。
3、为什么只有粤语能够与普通话分庭抗礼?
讲了粤语的传播发展道路,香港电视台八九十年代走在前沿的趣味性、娱乐性,对于粤语的传播功不可没。但未来发展不乐观。
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答疑解惑
1、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很奇怪,是真实的吗?
是。当时,中日两方靠中介语言交流。这种类似混合语言,还存在于元朝时,北方汉语与蒙古语的混合语言。还有海地的克里奥尔语、现代希伯来语和新加坡英语等。混合语也并不低等。
2、为何出现好多说得出来、写不出来的字,比如Duang?
因为普通话语音系统里面,不允许出现这种组合。汉语普通话是一种限制较多,组合较少的语言。如果流行广,拟声词也有可能打破规律,进入书面语,或创造新字来表示这个音。比如陕西名吃biangbiang面,原本是只有音没有字,后来流传广,就有一个极度复杂的字来作代表。
3、皇帝可能要掌握多种语言,跟不同方言区的官员交流?
清朝皇帝会。早期也有标准语,周朝中原地区的雅言,就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上层人士大多能掌握雅言。
辟谣
谣言1:可以用方言当军事密码
虽然自古就有相关记载,先秦时,楚国语言难懂,可供间谍用。但后来所谓抗战时期,用温州话当军事密码,纯属谣言。由历史上纳瓦霍语(美国印第安方言)曾用作军事密码,而演变来的谣言。但稍加辨别,就可发现温州话与纳瓦霍语不同。虽然都是难懂的方言,但从掌握人数、难易程度、是否有书面语等各方面,都完全不同。
谣言2:“蓝瘦,香菇”是南宁口音
“蓝瘦,香菇”,并不是之前流传的南宁口音。南宁主要方言有平话、官话和粤语三种。无论哪种都不能读成这样,更有可能发出“蓝瘦,香菇”口音的是广西北部n、l不分的壮族人。
谣言3:北方人卷舌,南方人不会读卷舌音
并不是所有北方人都习惯卷舌音,南方人也不一定不会读卷舌音。
你不知道的语言类小知识科普
1、尴尬古音读jianjie
台湾教育部给尴尬多加了异读音jianjie,吃瓜群众大为恼火,甚至上升到文化传承。
古汉语里写作“尲尬”古音就读jianjie。但这个词使用频率很低,直到元朝演变为“尴尬”,才重新焕发活力。在元曲和明话本,当中有大量运用。到清朝时,在江浙吴语区,有更大范围的流行。随着吴语的演变,这个词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就变成了尴尬(ganga)。
2、现在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但古代刚好反过来
喜欢吃糖是因为有闲钱。古代糖并不易得,是奢侈品,能吃得起糖代表经济实力。早期北方经济实力雄厚,所以爱吃甜。直到两宋政治经济中心转移,把对甜味的爱也带到了南方。而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吃不起糖了,改用盐调味。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虽然后来政治经济中心再度转移,但口味没再转移。我觉得可能因为现在有钱也不注重吃了。
北京代表食品卤煮,早期作为贵族食品也是甜的。进入百姓家后,用料变朴实,糖也省去了,就变成咸口。
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有无数分支,也有数不清的故事。这些神奇有趣的语言文字,组成了我们的文化,是中国人最大的骄傲。这11条语言文字的科普和辟谣,有没有刷新你的观念呢?哪些是你还想了解的知识,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