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槐荫书话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我有一册“纸质书”,共计九页。
新世纪到来,全世界的政治家、企业家、学者教授都在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展望新的世纪。美国《外交政策》季刊夏季号刊登九位著名学者的文章,请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为新世纪命名。命名,就是描绘新世纪的特征。编者按说:“若不稍稍作出一点预测,就不可能了解现在;对现代世界,我们要想使之与未来分离,就像使其与过去相割裂一样,都是办不到的。我们邀请了具有形形色色背景的一些世界上最让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家来回顾现在;来诠释我们所跨入的这个新时代,想象一下它会把我们引向何方。来,一起进行一场尝试,就是把现在和未来载入史册,给这个冷战后的世界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名字。”
《外交政策》邀请的大腕,第一个是提出“历史终结”的弗朗西斯福山。福山认为新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同时又说“难以命名”,再次又强调“历史的终结”。我看,世界历史不会终结,也从没终结过;新世纪,只是在20世纪的跑道上再次起飞。“历史终结”论,是对国际政治的偏见,也是对人类无穷的探索精神的漠视。福山以为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就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还是言语冒失了。
第二位作者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希卡马修斯。马修斯明确提出新世纪是“信息革命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促使政府权力向市场转移。”“当光纤技术的进步能够将带宽扩充到无限大时,共享无论多少信息,其成本实际为零。”马修斯的观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得到验证。最近,脸书提出的“元宇宙”,更让我们对信息革命充满无限的遐想。
第三位作者是希伯来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丁范克雷韦尔德。他认为新世纪是一个“新中世纪时代”,“我们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进程是政治分裂,权力分散,甚至最后解体。在几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地图上就会有新的国家出现。”是的,20世纪以政治霸权拼凑成的国家,当这个国家分崩离析后,又有按族群重新建立的新国家。这是智慧人类的自动纠错,还是一种国家观念的失败?总之,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行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世界版图不断变化,是人类社会活力四射的标志。
“开放社会的时代”,是乔治绍罗什的观点。他的观点并不新,仍认为要由美国领导这个开放的新世纪。我们看到,在正在展开的多边主义、多元文化的新世纪,乔治先生的观点实际是他的傲慢和偏见。“”后,美国自顾不暇,怎么能成为世界航船上的船长呢?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决定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需要合作和朋友,但不需要领头羊。
第五篇文章的作者,认为新世纪是“环境时代”。是的。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法案,且有实际行动。像日月普照,天地无私一样,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也是“不认人”的。全世界人民在一个星球生存,环境没有国界。
布赖恩恩诺从经济角度提出新世纪“这是个市场时代,但它是更大的和更具包容性的市场。思想、技术、产品、哲学以及生活方式都摆出来供人审视,试用、抛弃、改进,或是被忘却。这样的市场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事物的价值是由它们受到的注意程度决定的。金钱只是衡量受注意程度的尺度之一。”贝克的《注意力经济》,详尽地阐释了这个观点。
前瞻性的话。作者说:“如果历史有什么暗示的话,那就是美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最终会受到削弱。以后将如何?也许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东方寻找为这个时代定名的新理由。”新世纪已过去20年,我们看到,美国的霸权确实在削弱。国际政治,是否存在彼消此长的规律?我不敢说。作者说把目光投向东方,是看到了文化古国和新兴国家巨大的发展潜力。
读《参考消息》编译的这个专题,我才知道“冷战”一词是著名记者李普曼创造的。第八篇文章提及李普曼的创造,认为新世纪是“资本主宰的世界和平”。资本的力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看到,有时真是咄咄逼人。但是,我认为,人,只有人,才是资本和世界和平的主宰。
《外交政策》的第九篇,说新世纪是“过渡时期”。这是模棱两可的判断。每个时期都是下一个时期的过渡。最后一篇没有新的见解。
将自己喜欢的报纸文章剪存,是我的老习惯。如果报纸刊载的是连续性的专题,剪下来的文章就可以装订成一本“纸质书”。——哦,“纸质书”,最初听到这个词,心里很别扭。慢慢,听多了,成为一个习惯,自己也这样写,这样说。
读报剪报,别人听起来就是一个“老干部”的标配;其实,我当“小干部”时,就有这个习惯了。
纸质书、电子书,由此上溯,还有石质书(如西安碑林、北京云居寺刻在石头上的古文、佛经)、木质书(如汉代简牍)。新世纪还会出现什么“书”?让我们满怀信心等待吧!
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