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的大人物都在做什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如果你问当代青年,革命历史大事件,哪一个记得最清楚?

年的五四运动,绝对是前三之列。

因为上历史课的时候,你总能听见老师把这个挂在嘴边,从小学,到初中,甚至是高中、大学。

时间过了很久,课上的历史知识都忘了不少,但这个五四运动,仍然是你提口就能讲出的。

所以,足见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

从文字上讲,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示了其壮阔而奔腾的力量;此外,它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简单地讲就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那么,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的大人物们又都在做些什么呢?

一、遗憾错过的毛泽东

五四运动的背景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年1月18日至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

当然所谓的和平,其实是帝国列强的粉饰,因为这是一场分赃会议。

虽然中国也有参加,但在会议中,帝国主义列强们,拒绝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种权益,并且还决定将全部权益交给日本。

而当时腐朽的北洋政府,懦弱而不敢出声,居然准备在条约上签字。

这些大家肯定是很熟悉了,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消息是如何引出五四运动的?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这一消息后,当即学生代表在北大的西斋饭厅召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决定在两天后,于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宣告这一事情。

而当天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均有代表出席会议,经过一番情绪激昂的发言后,大家最后定出四条救国办法,其中有一条“天安门游行示威”便是五四运动的前身。

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响亮口号。

之后又引出火烧赵家楼,驻日公使章宗祥被痛打等事件,而也因此导致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并且之后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游行队伍。

而这样欺软怕硬的举动,也彻底点燃了中国各地人民的怒火。

各地的学生、工人和社会团体纷纷响应支持。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大事。

而很快运动浪潮席卷了多地,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都纷纷展开抗议活动。

至此,五四运动全面爆发。

而此时,身在湖南的毛泽东却有些“悔恨”。

因为他在五四运动爆发前,也就是3月份左右,提前去了上海,而后又回了长沙

原来早在年5月的时候,毛泽东的亲师杨昌济先生,接受了北京大学的聘请,赶赴北京大学执教。

而也正是那个时候,杨先生给青年毛泽东写信,谈到去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并希望他能去法国读书,学成后归来建设祖国。

但当时的青年毛泽东并不想去法国留学,而是想留在长沙,把重心放在国内,以实践为基础,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

不过在后来老师与朋友的再三劝告下,毛泽东也就没有再推辞,去到了北京,还在老师的介绍下,当了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

但恰逢3月12日,五四运动之前,毛泽东为了送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青年赴法留学,奔赴到了上海,而之后4月6日,毛泽东又回到了长沙,任教于修业小学。

基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当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长沙时,已经是五月下旬,距离五四运动开始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虽然毛泽东很惋惜,但是这却不影响他参与到这股历史浪潮之中。

适逢这时候,毛泽东接到了当时北京学生联合传来的信件,原来他们为了扩大五四运动的影响力,特地找到了湖南革命运动的主力军,新民学会,而毛泽东正是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见到了北京来的运动代表后,当即召集新民学会里的主要干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山草坪里,商谈了此事。

不久,长沙20所学校一万多名学生统一罢课,以向北洋政府抗议。

而之后,全国开展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湖南成立“国货维持会”,毛泽东组织学联参加了国货维持会,积极开展抵制日货的运动。

而且当时毛泽东,不仅领导和动员民众参加爱国运动,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去各地进行演讲,号召大家加入爱国运动。

就在游行、罢课、宣讲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毛泽东却在思量着另一件事。

他在北京、上海的那段时间,接触最多的就是那些文学学者们,像蔡元培、李大钊、吴玉章、陈独秀、胡适等知名人士,他都一一见过。

而毛泽东也知道,他们的“主要阵地”就是进步杂志,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思想才能向更多国人传播。

比如当时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它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在很多重要历史时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毛泽东觉得,要让湖南的革命形势再进一步,创办一个与《新青年》一样的进步杂志,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年7月14日,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

虽然当时人手紧缺,但毛泽东当时仍然一个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不仅自己一个人撰写文稿,而又自己编辑、排版、校对,甚至人手不够的时候,毛泽东就自己到街上去叫卖。

而在长沙创刊的《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发布大量先进,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毛泽东也为创刊号撰写了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犀利的批判。

其中很多言论放在今时今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比如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而当《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评价道,认为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而在7月21日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更是以老练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解释,向民众们剖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中国中各种方面都要解放。

文章一出,便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北京《每周评论》说,此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而各大城市重要报社都纷纷转载。

这篇《民众的大联合》也成为当时,论述五四运动最佳之文章。

而当年毛泽东仅仅才26岁。

但毛泽东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惹怒了当时的北洋政府的。

8月中旬,军阀张敬尧的军警包围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张贴布告,查封了《湘江评论》。

不过作恶多端的张敬尧,虽然查封了《湘江评论》,却是抵不住浩荡的革命激流。

年12月,毛泽东发表《驱张宣言》,长沙各学校举行总罢课,并决定立即组织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前往北洋总政府抗议。

而张敬尧很快就被赶出了湖南。

驱张运动的成功,也让湖南成为仅次于北京的革命浪潮中心,革命形势发展,一片大好……

二、买房的周先生

年五四运动前后,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之士。

但大文豪鲁迅,周树人先生在那时期却忙着买房的典故,一直被后人“打趣”。

在我们的印象里,负有盛名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应该是全心投入到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去的啊!怎么还会跑去买房了呢?

其实,最重要的第一点,要说的是,鲁迅先生见过太多的游行运动了,当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鲁迅先生下意识地就把这当成了一次“普通”的游行罢课的活动。

所以说,历史真的是有趣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猜到它的进展。

而第二点,就是鲁迅先生的注意力,那时候全部在另一件对他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了。

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事得从五四运动爆发前一年开始说起。

年5月,在《新青年》第四卷五号,周树人发表了自己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而且也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文章一出,便在文坛上引起了一阵剧烈的风暴。

还没等众人慢慢品味完,周先生又用“鲁迅”的笔名,连续扔下了两篇巨作,即小说《孔乙己》与小说《药》。

一时间,鲁迅这个名字,风头无出其右。

但此时的鲁迅却没有半点“开心”,而且愁得直皱眉头。

因为他正为买房的事情发愁。

有一点要说一下,当时那个年代,在北京买房和现在一样,都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

而且鲁迅买房子是为了安置一家子人,因此对户型和院落的大小都很是讲究,所以这也让鲁迅,挑选起来麻烦颇多。

尤其是在看房子和选房子的这一过程中,更是让这个文学巨匠耗费了不小的心思。

光这两项的准备工作,鲁迅就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而在这6个月间,鲁迅跟随中介人跑遍了了北京城,看过的四合院数不胜数。

好在最后,终于在八道湾胡同找到了一座令自己满意的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一共有三进院落,32间房间,安置自己那一大家子绰绰有余。

院子是找到了,但这买房子的钱又让鲁迅十分发愁。

因为他相中的那所四合院,前后三进,房子二十多间,总价块大洋。

此外,他还得付给中介块大洋的佣金,缴给政府块大洋的契税和印花税,还有四合院的下人们的佣金,水费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开销。

反正加一块儿,差不多有块大洋了,以当时银元的购买力来计算,相当于今天20多万。

但别小看这笔钱,在当时那就是个天大的数字。

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也不到大洋,如果按鲁迅之前的工作来讲,他在教育部任职,每个月的薪资有个大洋。

但这时的鲁迅刚刚辞职,积蓄完全撑不住如此巨大的数额。

所以鲁迅只得四处周转,不仅把弟弟拉来合资,还把自己的祖宅置换了,但最后还是不够。

如果鲁迅在上海买房的话,就不会这么发愁了,因为当时的上海可以说走在买房的行业前列,因为在那时候,就有分期付款买房这一说。

但在北京,就只能一次付清。

而鲁迅最后一咬牙,选择了最后一个法子,就是去银行借贷。

当时民国时期的银行,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不仅傲气得很,而且利息特别高。

还有,借贷资格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你必须要有抵押或者名士的担保。

而当时的鲁迅颇有名望,刚好符合了这一点,但对一个文人来说,还是有些抹不开脸。

但为了自己的买房大计,鲁迅还是贷了最后所差的大洋,为期3月,凑齐了买房的款项。

但鲁迅也负担了一分三厘的极高息,即1.3%,折成年息就是15.6%。

所以鲁迅先生为了买这套房子,几乎付出了所有,还承担了银行的债务,所以他怎么能不愁呢?

至于为什么鲁迅先生这么想要买套房,其实那个年代的人,对房子的情感,与我们现代还是不同。

因为对于那个时候人们来说,房子就是家,是羁绊与归属之所,也是灵魂之归处。

所以他缺席了那次的五四运动,想来也是情有可原了。

……

三、周总理

历史的走向总是这样,由人民决定,但与英雄人物总是息息相关。

虽然年的五四运动,很多伟人们没有当下参与到,但作为历史转折的关口,自然也会有其他伟人的踪迹。

比如周恩来就是这样。

而周恩来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绝对是极为紧密的。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也催生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

而这些人在后来,最终成长为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重大作用的关键人物,甚至是世纪伟人。

周恩来,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年,周恩来还在日本学习进修。

而正是那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其浪潮传播到日本学界,进而引发一股“马克思主义热”,一大批知识分子了解到了马克思学说,并且都在积极研究。

而周恩来也不例外。

他在那时候,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去往书店翻阅新思潮书籍,而且大部分是当时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书刊。

正是那段时间,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对革命的认识,也有了阶段性的进步。

他后来曾写道:“那时候,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便对自己的祖国,十分挂念,尤其是国内的政治局势。

年3月,得知国内创办南开学校大学部的周恩来,毅然决然前往参加。

因为他想用自己在日本,学到的进步思想与学说,回国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而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周恩来正好处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节点。

当活动席卷到天津的时候,南开大学的学生,同样积极响应。

周恩来也是以南开校友的身份,投身其中。

留过洋的周恩来,学识品行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他开始成为运动的领导人。

而周恩来也确实才情惊艳。

每次开会的时候,他话不多,但句句都说到了关键处,直戳问题的中心,而每次活动大小事宜,无论是什么问题,周恩来都能很好解决。

他也在革命队伍中渐渐有了威信,成为各种运动的重要人物。

而对于自己的目的,周恩来是一直都没有忘记的。

一开始,周恩来就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政府和反动官员,周恩来很清楚中国之所以不能走向自己的革命道路,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障碍”。

所以他要扫出一条干净之路,一条光明之路来。

有一次,南开校方想要拉拢交通总长曹汝霖等担任校董,借以换取经费。

但当时的交通总长曹汝霖,却是负责巴黎和会把山东权益让予日本一事。

所以周恩来立刻写信给南开同学会,把这一事揭露了出去,而校方在各方舆论的压力下,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而再到后面,天津学联决定于6月下旬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以扩大学生运动的范围。

大家一致推举了周恩来,作为刊物的主要领导者。

有了舆论这把“武器”之后,周恩来更是对腐朽的政府连连出击。

为了能办好报纸,周恩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从筹措经费、购买纸张、申请办报,到组稿、编稿……甚至上街头卖报,全是他一个人做。

而周恩来除了办理许多杂事外,晚间还要动笔写稿,以能够维持报纸的文稿数量。

这也与当时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的情形是一样了,所以在历史的巨轮下,伟人们的眼光都是很一致的。

而周恩来的文笔也是相当好的,他撰写的《黑暗势力》《讨安福系的办法》等文章,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刊发量更是接连增长,最多时每期竟然达到两万多份。

但这当然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怨恨。

反动当局面对学生运动的发展,用了各种方式干扰、镇压,甚至还想出提前放暑假,推迟开学的办法,让学生不能聚在一起。

尤其是到后面,黑暗的北洋政府直接连掩饰都不掩饰了,直接将学生们暴力抓捕。在五四运动中,有很多天津赴京请愿的学生代表,被北洋政府全部收押。

而这时候,更能显出周恩来的不凡。

周恩来第一时间组织出版发行了会报,推动天津学生用各种方式宣传反动政府逮捕赴京请愿学生代表一事。

同时一方面,他继续推动运动,制造舆论压力,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结果在各界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反动政府真的释放了被捕代表。

而周恩来在学生们心中的威望,也在此时到达了顶点。

而之后,周恩来提议创办学生杂志筹备委员会,并且筹办了名为《觉悟》的进步学生团体。

后面,周恩来又请来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来天津演讲,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不过,周恩来在运动期间,也有一次极为危险的时候,甚至还进了监狱。

年11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枪杀中国居民的“福州惨案”。

福州学生罢课抗议,天津学生也奋起响应。

但天津警察厅厅长杨以德决定镇压学生活动,他直接查封了天津各界联合会和学联,而其手段残忍,让一些学生领袖不由得退缩了起来。

而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挺身而出担任了总指挥,于1月29日召集各学校学生五六千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

但却被杨以德抓捕,并关进了牢房。

这次虽然是周恩来第一次被拘捕,但他表现得十分坚强。

而正是在狱中,周恩来的思想有了极大质的变化,他对革命与社会又有了新的认识。

出狱后,周恩来继续组织领导天津各个组织,并且参加了蔡元培在北京发起的勤工俭学活动。

而当时的社会名流严修向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líng),推荐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在两人的帮助与支持下,周恩来成为南开大学赴法勤工俭学的第一批学生。

而也正是那时,周恩来再次踏上了远赴他乡,寻找真理之路的征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