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安画派张仲平新安画派的传人张利 [复制链接]

1#
哈市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奇松怪石,温泉云海,构成了黄山钟灵毓秀的独特风采。多少年来,黄山为国内外文人墨客所景仰;多少年来,黄山总是让成千上万的游人梦萦魂绕。每当游人来到黄山的温泉附近,仰视那“大好河山”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时,无不油然而生出无限感慨。但这成千上万的游人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大好河山”竟出自谁人手笔呢?她的真正作者便是我省画家张仲平之父张君逸先生。

提起张仲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位“痴恋黄山而不谙山下人情”的主儿,而对他的人生经历却未必能知其详。

张仲平老先生近照(年4月摄于黄山)

“误入”画坛成大家

年4月初的一天,与朋友相聚。不经意间得到这样条信息:颇为画坛大家高手称道的平民画家张仲平,将自己的一幅壁画交由中间商参加深圳某单位举行的竞标活动,中标后,其壁画之去向居然无从知晓。这自然引起了记者的“追踪”兴趣。

4月12日,星期六。记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这位“处在深人未识”的平民画家。谈起这幅参加竞标的壁画,张仲平顿时现出一头雾水之状,回忆了好一会儿才露出了一条谜样的线索。他说,大约于去年五六月间,当时有人告诉他,深圳那边要搞个壁画竞标活动,当他问起组织者的单位时,来人不是说是家银行,就是说是某家房地产公司,或者是建桥之用。直到后来,人家在电话中告诉他中标的消息,他也只知道参加这次竞标的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画家。中间人告诉他,虽然那些知名度颇高的画家所作的画还行,但一上墙壁画就没了效果。除此之外,他便一无所知了。

张仲平天都莲花竞争妍xcm

张仲平黄山迎客松xcm年中南海收藏

接下来,他便和记者大谈起他的画经:“为画黄山,我曾上山写生数十次,总是坐看烟云变幻,忘记了饥饿和劳累,一定要找到她的奥妙和真谛之所在。黄山的烟云变幻与季节气候的风、晴、雨、雪等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我觉得,要想表现出黄山的神韵,非云不及。写生时,我好写大构图,大胆取舍,突出主体。在创作中,我强调远看其势,近观其质,要置身于天地之间!”视自己的作品为其亲身骨肉的张仲平,此时的神情显得格外的亢奋,那情状仿佛在告诉记者,我的“黄山”又怎能不成为此次深圳壁画之首选?

张仲平天都莲花称伯仲X56cm张仲平作薛永年题黄海奇观x97cm

张仲平于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书画世家,祖父张翰飞、父亲张君逸都是当时中华画学研究会的成员,都是新安画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尽管受家庭书画气氛的熏陶,他自小就酷爱书画,但并未得到父亲的赞成与许可。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张仲平只读完初中就走进了工厂,没有上过一天艺术类高校。张仲平回忆说,他是10岁那年才开始画了一张习作,不巧被父亲发现了。当时,父亲颇为感叹地说:“真是没有办法,看来你以后还是吃书画这碗饭了。”此后,张仲平就不自觉地开始逐步走上书画之路。面对儿子的这种习画天赋,父亲只好用心默许,并常常教诲道,作画要有三个步骤:一要临摹历代书画名作,二是写生,三是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源和流密切地融合起来;另外,还要多读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久而久之即能成功。但令张仲平无法理解的是,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尽管父亲当时已在安徽省艺校供职,但就是没让他进校专攻书画艺术。

张仲平清楚地记得,17岁那年他来到了合肥,当时自己最钟情写生的景点便是逍遥津。第二年,他瞒着父亲将自己的习作《逍遥津》寄到上海工人画刊,没想到这幅习作竟被作为优秀作品刊发了出来。从此,他的书画兴趣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张仲平包河春色安徽博物院藏

对于新安画派,张仲平觉得如果对前人的东西没有很好继承,就谈不上有很好的发展。他认为,中国画也好,新安画也好,绘画艺术要和世界接轨,方有更大的前途;借鉴外来的绘画技巧和理论,中国画或新安画派也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光大。所以,在创作中,张仲平不但吸收中国画各家之长,注重追随渐江、石涛诸家的章法,同时还借鉴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色彩和光的变化等,努力使作品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张仲平石涛笔法云山带雨图年

张仲平说,他虽然于50年代初中毕业就走进了社会,但收获还是不小的。在其退休前的人生轨迹中,张仲平先后在安纺厂、合肥曙光电影院当过宣传干部。20多年的时间里,张仲平白天给单位画宣传画或电影海报,晚上等两个孩子睡觉后,虽然已是深夜,但他仍坚持临摹古代名家画作。这种双重的努力使得他后来的画中总是包容着山水画、粉画、油画的不同技法,尤其在画黄山云海时,这些技法的运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从而使中国画或新安画派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年,这位出身名门的画家终于被调到合肥市美术服务部,开始专业书画的创作生涯,并先后多次在国内外获得书画大奖。在这里,张仲平的工作就是专门画出口国画,从而使其国画功底有了长足的进展。张仲平记得他当时临摹了一幅雪舟的《江山万里图》长卷,溥杰先生观后赞叹说:“你这幅作品几乎可以乱真。”而拟石涛笔意所写的《黄山景》,更被著名画家侯北人观后兴笔题曰:清湘后又一人也。”并称赞他对石涛的技法不但有继承,而且还有发展。

张仲平拟宋代雪舟和尚笔意《江山万里图》年作

张仲平作黄山景侯北人题“清湘后又一人也”68xcm年作安徽博物院藏

痴恋山水苦耕耘

“画画不能像做人,做人要老实,画画老实只会呆板”。张仲平对其父亲的这句做人作画名言可谓理解深透。

年,张仲平被调到合肥工艺美术厂,虽然他还是从事出口国画工作,但毕竟这里的国画是省内接待外宾的一个窗口。张仲平说,厂领导对他特别看重,经常特意安排他到全国各地景点写生,并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外界的画家也有了更多的接触,所以绘画技艺进步很快。特别是80代中期,父亲得以平反昭雪,他的精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绘画技艺更是突飞猛进。他说,从那时起,黄山就成了他最钟爱的写生景点,因而作品中尤以黄山居多,“因为黄山是我们的家”。是的,张仲平虽生于北京,但其祖籍是歙县,他又怎能不眷恋这片令人神往的“大好河山”?

黄山是大自然集天下之精华而成就出来的杰作。在张仲平看来,能吸取其精髓,还原其风骨,乃是师化黄山、师化大自然的最好境界。

年,许士骐老人到合肥参加陶行知纪念会,在合肥工艺美术厂看到张仲平的九华山壁画,按题款找到楼上要见他一面。80多岁的老人与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素不相识,许老找到了他却又坚持认为这画不是出自张仲平之手。在许老看来,这幅画理应出自一位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之手。然而,短短的一番心灵碰撞之后,许老便很快和他成了“忘年交”。后来,许老再次光临合肥时,身边少了张仲平就心中不安。

张仲平长江三峡景象许士骐题83×98cm年作

年,溥杰与张仲平首次谋面,就对张仲平的人品、面品十分赏识。初次相识不久,80高龄的溥杰便主动提出以其两幅字换取张仲平的一幅画。一来一往之后,张仲平总觉得于心不安,“溥老德高望重,我不能这样不懂事理”,张仲平只好不再给溥老寄画了。然而,后来溥老还是给他寄字,并责怪张仲平“你怎么给我画了3张就不画了呢”,张仲平羞涩地解释后,溥老一边夸赞他人品好,一边安慰他,“这其实是以书画交友”。

画画要师化自然,做人更应心纯如自然。初识张仲平的人,恐怕没人觉得他像个画家,从面容到衣着,他都像个来自大山里的农民,那么天真,那么纯朴。这两个“自然”的融会使外宾们更加器重他的画。年前后,张仲平随团前往日本进行文化交流,一位日本老太太告诉他,她想用重金请位中国画家为她画幅武汉全景图,老太太告诉他,她的父亲曾旅居过武汉,很想有幅武汉的全景图来凭吊先父,因而曾先后请过3位面家为其作画,结果都未能遂愿。张仲平见这位日本老人对中国武汉如此深情眷恋,便连续几天几夜苦苦构思,最终满足了这位老人的心愿,重金则被他婉言谢绝了。这位日本老人手持武汉全图感动得热泪盈眶。

张仲平日本阿苏火山68xcm年

处在深闺人未识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书画市场也格外繁荣起来。有位书画商告诉记者,到书画市场上去买画,你会发现两种现象:名声大,作品不但好卖且价位也特别高,但没有名气而作品畅销且价高者也不乏其人。张仲平就属于后者。在张仲平看来,名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爱社交,好张扬;默默耕耘,以艺胜人。张平又是属于后者。

张仲平虽然深谙其理,但就是要远离社交。他说,画乃和文章一样,是千古之事。在张仲平的生活轨迹中,他除了山山水水,就是自己的三居室了,写生、临摹、作画是他最大的乐趣。他说自己见到好山好水就会终身难忘,但就是记不住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那些琐碎的事。就连自家的电话号码也会忘记,有时出差在外,想给家里打个电话,拿起话筒却忘了号码。

尽管张仲平在书面圈里、在社会上不事张扬,但平日里前来求画的人并不比那些名声远播的画家少,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高官,也有富商;有文人雅士,也有平民百姓。但面对那些形形色色的求画者,张仲平都以同样“标准”相待,那就是求画者必须是识面爱画之人,假若是得画而干些不正当的事,他都会一概婉拒,甚至许以重金也别想从他手中获得片纸只字。

薪火相传得心源

张仲平出生于书画之家,其祖父和父亲均以前人为师,以大自然为师,热衷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创作了不少传世精品,为新安画派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年,张仲平举办了一次“新安张氏翰飞君逸仲平山水画展”,溥松窗专门给这次画展题了“继往开来”四个意味深长的大字。

年2月10日,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凯帆(左一)光临“新安张氏翰飞君逸仲平山水画展”

张翰飞,号新安居士,出生于歙县定潭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张翰飞曾是晚清贡士,但因酷爱艺术,他放弃了仕途功名。张翰飞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喜欢收藏,是诗文书画篆刻棋艺无所不精之大家。美学家郭因先生评价说,从笔墨上看,张翰飞的画与渐江一样,虽都从宋人倪(云林)、黄(子久)入手,但他兼取宋、元各家之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画作颇多新意独领风骚。他的画既有渐江的高简、清逸和苍凉,但气势远比渐江宏阔博大,显得沉雄而浑厚。

张翰飞双岫二水图年作安徽博物院藏

张翰飞之子张君逸早年毕业于燕京、清华两大学,先学理工,后转新闻,获双学位,一度担任原北平《晨报》编辑,博学而多才,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郭因说,张君逸的画博采众长,清俊脱俗与其父亲张翰飞相比,张君逸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飘逸苍润的一面,是在新安画派道路上向前走得更远的大家。张君逸客居北京20多年里,与陈师曾、王雪涛、汪慎生、吴镜汀、徐燕孙、溥松窗、梅兰芳、启功、过旭初等人的书画交往,一时被传为京城一大美谈,其中有幅扇面画就是他与黄宾虹、张大千、汪采白、徐慕孙、汪慎生、溥松窗、其父张翰飞八大画家精心合作的结晶,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书画情长了。更令世人崇敬不已的是,年,张君逸在屯溪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并以售画所得资助歙县深渡学校。第二年,他又在上海举办了一次画展,更是名噪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张君逸遵循父亲的遗愿,把其家中收藏的一大批古玩、字画捐献给了县博物馆。

黄宾虹、张大千、徐慕孙、溥松窗扇面张君逸、吴镜汀、汪溶、汪采白扇面

新安薪火,三代相传。与父亲在创新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是,张仲平则在技法和气势上大大地冲破了传统的藩篱,更具有时代气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笔下的黄山既气势磅礴,又浩渺神秘。郭因说,那种烟云的效果,那种山岳的感觉,真可谓气象万千,让人回味无穷。

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

作者简介:

张利明,男,枞阳人,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新安晚报高级编辑,总编办版面主编,安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黄从慎,笔名丛慎、杉边、汉语、华语、丛山、峻岭等,自年1月起,陆续在各地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诗、散文、小说、随笔、杂文、评论、书评多篇,先后获得各类征文及全国、省级报纸副刊作品奖20余次。

新安画派LOGO:上部白色云形图案象征云和雾,代表山中云海之意,外形寓意为X,为“新”拼音首字母;下部黄色山形图案象征黄山,中间山头耸立至云雾之中,外形寓意为A,为“安”拼音首字母;下部黄色山形图案中白色H形图案象征山中瀑布与流水,同时寓意为H,为“画”拼音首字母;左侧绿色树形图案象征山中松树,外形寓意为P,为“派”拼音首字母;图案上半部蓝色,象征蓝天。XAHP合起来为“新安画派”四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云海、黄山、瀑布流水、松树也是新安画派绘画的核心组成元素,整体体现了“新安画派”形象、内涵与特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