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摄影家王天抒用镜头描绘市井百态 [复制链接]

1#

文:杨清林

我的好兄弟王天抒,为人执着、善良,急公好义,嫉恶如仇。在朋友圈里口碑相当不错。结识将近二十年,在一起的时候不多,相约或偶遇,必推心置腹,痛饮为乐。因为我做法制新闻,他做给孩子们读的杂志,工作几乎没有交集,唯其在做编采工作之余有摄影的专长,我求他拍片倒是常有的。而我什么也帮不上他,事实上根本用不着的。天抒没有什么事求我,但是他对朋友的事特别上心。朋友举办婚礼,少不了天抒拍照片的身影。他为人仗义,给朋友照相分文不取,奉上与情感等量的礼金,还把照片都刻成光盘,送给朋友做纪念。我的孩子结婚,就是专门请天抒摄影。

青年时代他从抚顺考到北京读书,毕业后回到家乡,可是没有找到特别爱干的工作。父亲在文坛上是比较有份儿的诗人,他自然得到父亲诸多朋友,如李松涛、李犁等大诗人大名家的关爱,那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足以令我辈晕头转向。他在那种情境里熏陶多年,性情、气质有些超凡脱俗。

我和天抒交往,自然绕不开另一位已经逝去的朋友张翘翚,感谢张翘翚介绍,我得以和天抒成为好朋友。张翘翚英年早逝,我和天抒的交往会一直走下去。天抒朋友很多,我比较熟悉的有董珠、吴强、张颖、王立军、袁金泰、陈铁等,大家在一起时,喜欢听天抒风趣的谈吐,可更多的时候他安静地做身边的朋友的聆听者。

兴趣,带来强大动力

我认识天抒时,他在都市青年报社做记者、编辑,这张报纸已经不存在了,也是他在沈阳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我也在那家报社做过事,对它比较了解,明白一些刚入行的新人的处境。所幸的是天抒遇到两位贵人,他恭而敬之称为启蒙老师,一个是摄影启蒙老师张策,另一个是编采启蒙老师张玉强。

跑社会新闻不容易,抓素材,写稿子,还要经过层层审稿,一个生手想把手写稿子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难关重重。哪像现在自媒体这等发达,谁都可以发表奇谈怪论。幸运的是有张玉强老师提携,天抒跑新闻少走许多弯路。另外那年头掌握照相技术的人不多,新闻单位的摄影专业记者很吃香,文字记者能请张策出马拍片不容易,好在天抒人缘不错,张策比较赏识小老弟,外出拍片愿意带他玩。他看见张策拍的一组吉林雾凇照片,惊艳于那种不可名状的美,简直看痴了!就把图片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有空就琢磨怎么能把照片拍好。他在自己的版面上发表的自己第一张图片,是用傻瓜相机在抚顺拍的一位女交警指挥交通。

谈及那段经历,他说,“张策、张玉强两位启蒙老师骨子里透出来的修养,其举手投足都令人非常舒适,在他们的身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魅力,吸引着不同层次的人。担当、仗义,无畏布施,给我极大启迪。身边的师长、好朋友都会给我不同的营养,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我会从中借鉴、汲取,弥补自己的不足。摄影是把无数个可能变成一幅你想要表达的图片语言。拍出一张好照片的难度和一名足球运动的精彩进球相似,看似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总体来看来自于基本功的扎实和平日底蕴的积累。”

我敢说天抒搞摄影发自真心喜欢,刚开始摆弄老式照相机、胶卷、相纸、洗相、显影、定影等等全套业务都熟,后来玩彩卷、自动相机,升级换代,越弄越大发,越玩越高档。还是大学刚毕业在老家待业的时候,他天天上网搜集世界名家摄影作品,下载几十万张图片,乃至于一个月的上网费就花掉元。在报社做事,接触社会多一些,他拍照片的视野随之开阔。

专注,走向成功不可或缺

我不懂得摄影,往往从看客的角度东张西望瞧热闹,接触很多摄影高手,可是到现在也没弄明光圈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不影响我用智能手机拍风景。写这个稿子的的时候,天抒提供个材料,姑且全文引用一下:

每一年的晚秋至第二年春天,从黄昏到夜晚,在沈阳的中山广场到新华广场之间约5公里的范围内,都会看到数不清的乌鸦落在路两侧的杨树和建筑物上,尤其是树木参天的南京街,乌鸦和枝头俨然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景线。

我产生了拍摄乌鸦的念头,然而这个题材已不算新鲜,有很多摄影人早已在乌鸦聚集的各个地点、各个时段,以不同的角度,并结合当时的新闻热点拍摄过了。不过,照片的内容多以反映乌鸦的数量之众、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两方面。为避免重复,寻找一个独特的摄影视角就成了我这次拍摄行动的首要任务。

年3月24日傍晚,满月当空。一幅将月亮当背景,将枯树枝上密密匝匝的乌鸦当前景的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我即刻赶往南京街,当时使用的照相机还是数码卡片机,我将焦段拉近,调好感光度,选择“P”档开始尝试拍摄。

乌鸦们时而静静栖息在树枝上,时而又被飞来的乌鸦所干扰,做出展翅状或跟着飞走。为了达到拍摄目的,我只能不断地移动取景框,努力选取有更多乌鸦栖息的枝桠,作为照片的主体。

天色渐黑,相机的快门速度变慢,我便尝试着把“P”档调成“夜景”模式,继续进行拍摄。

当再次按下快门,伴着闪光灯的闪烁,只听见“呼啦”一声,树上的乌鸦腾空飞走了,原来,我忽略了“夜景”模式中闪光灯无法关闭的特性。查看了一下回放效果,因液晶屏小,没发现有特别之处。为避免惊扰乌鸦,我又恢复原来的“P”档模式继续拍摄。

当晚,我把照片存进电脑浏览,才发现,使用闪光灯拍摄的乌鸦,眼睛竟然是发着亮光的,犹如璀璨的精灵,点亮了静谧的夜空。其中有一张照片让我收获了“视觉中国年度国内新闻类最佳”奖项,这个奖项全球只有72名摄影师获得。

“亮眼睛乌鸦”也是我一度最喜欢,也最得意的作品,这不仅是因为“意外”拍摄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更是因为在这之后,尽管我多次采用相同方法、甚至换上更专业的照相机,却再也没拍出比这效果更好的照片。我想,这就是影本身的不确定性因素吧,它让我着迷,并且对此更加热爱和神往。

天抒这篇稿子题目叫《意外闪光带来的绝佳效果》,用他的观察视角拍图片记录沈阳的神奇,据说许多专家教授都没弄明白那方圆5公里之内何以聚集那么多乌鸦,反正沈阳乌鸦给天抒带来分量挺重的奖项,那时候他在大腕耸立的摄影圈子里还没冒头呢。

后来天抒转行做孩子读物的文字编辑,也兼任摄影工作,兴趣和职业合一,最大的幸福、自在。他做的孩子读物发行量很大,在小学生中影响很大,他拍摄小学生学习、生活照片的工作量很大。经常是到省内各地采访,用镜头记录孩子们成长的可爱瞬间。

街头,原来有无限风景

大约有将近两年时间,有关天抒的动向突然少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