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胡适先生评价张謇,说他是“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但是人这一生,何谓成功?又何谓失败呢?
论做企业,他在流行官督商办的年代,开士绅型实业家之先河,被誉为“近代实业第一人”。
论做人,他这一生更是利国利民,不在意自己的个人得失。哪怕最后,当他的社会事业拖垮了大生集团,花光了他个人的私产以后,他还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卖字画来筹款。他从来不后悔自己做过的选择,只是忧虑,自己创下的这些事业会不会后继无人。
张謇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张謇,不管是高中状元、风光得意之时,还是纵横商界、日进斗金之时,再或者是家财散尽、落魄潦倒之时,那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能够在腐朽的环境中诞生出这样一位工商业先锋,不得不说是近代中国之幸。
1.状元下海经商
张謇,字季直,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张謇从小被父亲送进私塾,16岁那年就考中了秀才。
秋闱三年一次,他一连落选了五次,一直到33岁那年,才中了举。紧接着,又开始落选“进士”,一连考了五次,才终于在会试中考中了第60名贡生。
要说也是张謇运气不佳,一心想招揽他的翁同龢,早就迫不及待地想帮他作弊了,只是无奈考卷太多,他总把别人的卷子误以为是张謇的,反倒他人捡了便宜。不过好歹,现在张謇中了会试,总算是出头了。在最后的殿试,张謇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几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成了披红戴花的状元郎,入翰林院当了六品的差,谁也没想到,新晋状元郎张謇,却在这个时候,飘飘然回到故乡经商去了。这是为什么?
张謇
年,也就是张謇中状元的那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败后又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已是日薄西山。
在他几十年的求学生涯里,见惯了官场的丑恶。张謇曾愤而写道:“虽托以民命,亦且视为草芥犬马之贱。”说那些当官的,身为父母官却鱼肉百姓,办不成几件实事,成日只知道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如果说,千疮百孔的政治环境,让张謇对官场敬而远之。那么,殖民者们对中国的经济渗透,更让他下定了经商的决心。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几十年,清政府吃的败仗接连不断,签下的不平等条约更是堆成了一座山。甲午战争发生不到十年,外商投资总额就从2亿多美元飙升到15亿美元,这样的巨额的外国资本,对新兴的民族工商业来说,简直就是碾压。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謇和他同时期的一些有志之士,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2.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纱厂的创办
张謇的选择是,最重要的是棉和铁。
一方面,他翻阅了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记录,发现棉和铁是最大的进口项,这两样加起来,就基本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另一方面,棉铁行业的产成品虽然要从外商手里买,可原材料却来源于中国本土。人家用了你当地的原棉、矿产,自己加工加工以后,转手又以高价卖给你。
正因如此,张謇认定,想要迅速增长国力,非发展这两大产业不可。于是,张謇回到家乡通州,也就是今天的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
年5月,经历了44个月漫长的募资,在一个叫恽莘耘的官员的帮助下,大生纱厂终于开机了。这是最早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企业之一,开机时的实收资本接近20万两。
大生开机第一年,盈利颇丰。在上缴了4万多两的官利以后,仍有约7.8万两的盈余。此后的五六年里,也几乎做到了年年盈利。哪怕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政商环境进一步恶化,大生纱厂也依旧顽强地熬了过去,甚至还扩大了规模,产能添了2万多纱锭。
南通在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坐落在长江口和大海之间,三面环水,好像一个与世无争的半岛。尽管当时,中国多地曾燃起战火,可南通却并没有怎么被波及到。
从地理条件上看,南通一带的土壤、气候也很适合棉花生长。农民里头还流传着一句话:“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大生纱厂办在这里,也是瞅准了这里是棉花产地,有原料优势。
他们请人定期到各个村子里收棉花、囤棉花,几乎将周边物美价廉的原材料都收入囊中,很好地控制了纱厂的原材料成本。
根据年和年的《海关十年报告》,大生纱厂是江浙一带收益最高的纱厂,哪怕很多工厂都无利可图的时候,大生还能每年支付股息。
3.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鼻祖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张謇也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
南通这个地方,本来就属于东部沿海,多河水湖泊,水路交通很占优势。他就决定,要把南通的航运产业给搞起来。
年,张謇创办了江苏第一家民族航运企业——通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之后的两年里,为了满足江上运输的需求,他又陆陆续续地创办了多家航运公司。
而在航运交通火热发展起来以后,年,张謇又修建了江苏第一条公路,是为港闸公路。此后八年里,南通的陆路交通越来越发达,一城三镇之间都各有公路联通,马车、东洋车相继出现。
到了年,汽车都开始在南通出现。要知道,在那之前,汽车只在上海和天津这两个洋人聚居的城市出现过。
除此以外,张謇还干了不少有利于民生的好事儿。
比如说,治水防洪,兴修水利。他先是组织测量了淮河中下游的地形、雨量、水位等等数据,仔仔细细地记录成了一千二百多册图表。之后又邀请了荷兰、瑞典等国的水利专家到南通出谋划策,因地制宜地修建了不少工程项目。
与此同时,张謇还投身于南通的社保体系建设,主持建立了养老院、育婴堂、残疾人学校、贫民工厂、医院等等公益机构,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收养抚育小乞丐和弃婴,免收贫民药费。
这一套体系下来,老有所依、幼有所长、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不就是一个社保体系的雏形吗?能在国弱民贫的大环境中活人无数,实在是不得不让我们心生敬佩。
4.“父教育,母实业”:张謇的教育思想
张謇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叫“父教育,母实业”。从这句话就能看出,他对办学校的热情比办企业还要高。
我们知道,张謇几十年来苦读四书五经才中的状元,儒家的经典和道理不但是应试要用的教科书,更是早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而儒家一直倡导的,除了要经世济民,还有广开民智、有教无类。张謇就把这个理念落到了实处。
他认为,要开民智就要开小学,如果没有好的小学,那么中学大学、职业教育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只是,当时的教师资源很是匮乏,于是张謇只能把基础教育放一放,第一步先培养老师,也就是办师范学校。
年,张謇就已经开始筹办通州师范了。他亲自设计了学校的图纸,又是找人填河,又是找人拓地,等到学校落成、开始招生以后,他还亲自出题。那叫一个鞠躬尽瘁、亲力亲为。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张謇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来授课,又远赴日本,实地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就连大阪的报纸都夸张謇,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年,张謇又筹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女子学校,全国上下也找不出几所来。客观地来说,张謇的这所女子师范学校,确实给当时的女性提供了更宽广的人生道路,还培养出了著名文学家陈学昭、台湾大学教授李兆萱等等杰出女性。
等到师范学校办得差不多了,毕业的老师们一批接一批地可以走马上任、发光发热了,张謇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创办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整个教育体系。
虽然说,张謇办的学校,地点局限在南通本地,但要说办学的数量和教学门类,可以说,整个近代史上没有谁能和张謇比肩。
就拿其中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来说,作为一个小学,它开设的课程包括了会计、统计、文牍、卫生等等,甚至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可以学习贩卖、工作这两部的课程。
(南通大学内张謇雕塑)
换句话说,当时的小学,和我们今天的小学大不一样,强调的是学以致用。
为什么呢?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的课程,只是为了给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可在当时,能继续深造的实在太少,所以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基础知识和谋生技能一起教。
这种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从张謇创办的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哪怕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也有很多成了地方建设的生力军。
就这样,张謇兴办实业,发展运输,做慈善、办教育,把南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里里外外地都照顾到了,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到了年,也就是中国科学社在南通举办年会那一年,南通的现代化格局已经非常完备。城区是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唐闸是工业中心,天生港是港口也是动力中心,而郊区一点的狼山呢,也开始发展起了旅游业。
梁启超等人到场参观以后,都由衷地感叹说:南通是中国最进步的城市。
年,在大生的风雨飘摇中,张謇离开了人世,至今已将近百年。根据张謇的家人回忆,他在离世之前还在忧国忧民,这儿的电厂没能建成,那儿的民兵制度没能普及,从头到尾,就没有说过一件私事。
他的墓碑上面,没有铭、没有志,简简单单地称主人为“南通张先生”,没有头衔、没有装饰。
而墓里,这位状元企业家的陪葬品,只有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小盒子,里面分别装着一粒牙齿,和一束胎发。
编辑
凉山
排版
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